ニュース
什么是“国画”?
文稿撰写:羽安 翻译校对:霜林 一、中国画发展历程概要 在中国古代,中国画被称为“丹青”。起先,古人并还没有发明出五颜六色的颜料。他们手头的颜料种类有限,主要包括铅粉、雄黄、赭石、石青、朱砂等几种。其中,“丹”(也就是红色的朱砂,代表暖色)和“青”(即蓝色的石青,代表冷色)因为色彩鲜明、对比强烈,成为古人绘画时的常用色彩。所以,古人便用“丹青”来指代图画。 (左图:山取紫金朱砂 右图:山取山西蓝铜) 中国画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的岩画与陶器纹饰。中国岩画分为南,北两大系统,南方岩画多是用矿物质颜料涂绘,以动物血或皮胶作调和剂,北方岩画则多是凿刻而成。比较重要的有内蒙古阴山岩画、宁夏贺兰山岩画、江苏连云港岩画等。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。它是在打磨光滑的陶坯上用天然的氧化铁和氧化锰作颜料进行描绘,经入窑烧制后,橙红色的胎底上形成黑、红、白等色图案的一种陶器。彩陶陶质细密,表面有光泽、彩绘不会脱落。因彩陶最早在河南渑(miǎn)池县仰韶村发现,所以这个时期的文化也称“仰韶文化”。中国彩陶以黄河中上游地区最为发达,根据时间和风格的不同,分为半坡、庙底沟、马家窑、半山、马厂等几种主要类型。彩陶既是原始人类的日常生活用具,又是新石器时代杰出的美术创造,是我们研究史前绘画的重要依据。在那个时代,先民们用简单的线条与图案记录生活、表达情感,这些原始的绘画元素为后来中国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随着社会的进步,中国画逐渐从原始的绘画形式中脱离出来,形成了独立的艺术体系。 战国时期(公元前476年-公元前221年),帛画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画的初步成熟。帛画以丝绸为载体,绘画内容丰富多样,既有神话传说,也有现实生活场景,绘画技法也更加精细。目前现存最早的帛画实物是中国湖南长沙楚墓先后出土的两幅帛画《人物龙凤帛画》和《人物御龙帛画》。《人物龙凤帛画》画一细腰长裙、合掌祈祷的贵族妇女,在龙凤的接引下向天国飞升的景象。《人物御龙帛画》画一危冠长袍,蓄有胡须、神情潇洒,侧身拥剑的贵族中年男子,驾驭舟形巨龙向天国飞升的景象。这些帛画勾线流利挺拔,其色采用矿物颜料平涂渲染,格调庄重典雅。 左图:《人物御龙帛画》 右图:《人物龙凤帛画》 秦汉时期(公元前221年-公元220年),壁画、画像石、画像砖和瓦当盛行,绘画题材进一步拓展,发展了描绘现实生活及刻画人物性格的能力,壁画、画像石、画像砖和瓦当主要以建筑装饰的形式集中呈现,主要表现神仙、墓主人生前地位的属吏与出行车马仪卫,宣扬圣贤、孝子、列女、义士等历史故事的人物画为主。山水、花鸟等元素也开始大量出现,绘画技法也更加成熟,线条流畅、色彩鲜明,为后世中国画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。 唐代(618-907年)是中国画的鼎盛时期,这个时期的中国绘画风格与当时的时代特征相吻合,富丽堂皇、雍容华贵、气象博大……绘画艺术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。唐代画家们在绘画技法与艺术表现上不断创新,人物画、山水画、花鸟画等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众多杰出画家与经典作品。如吴道子的《送子天王图》,以其精湛的线条勾勒与生动的人物形象,展现了唐代人物画的高超技艺;王维的《辋川图》,则以淡雅的水墨技法,描绘出宁静致远的山水意境,开创了文人画的先河,对后世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。 《送子天王图》(局部) 宋代(960-1279年)是中国绘画的高峰期,画家们更加注重绘画的意境与情感表达,追求“以形写神”(借助物象形态进而传达其神韵)的艺术境界。民间绘画、宫庭绘画、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,彼此间又互相影响、吸收、渗透、构成宋代绘画丰富多彩的面貌。宋代城市的繁荣和对绘画需术量的增加,出现了许多以卖画为生的民间职业画家。他们的创作具有明显的商品化性质,适应市场需求而作。宋代统治者重视绘画创作,北宋在建国之初便建立翰林图画院,以培养宫廷需要的绘画人才。宋徽宗时还曾设立画学,引入科举制度选拔培养绘画人才。因此,宋代成为中国古代宫廷绘画最为繁荣的时期。宋代重要的宫廷画家有北宋的郭熙、崔白、王希孟、张择端、李唐、苏汉臣以及南末的马远、夏主、李嵩、梁楷等。唐代出现的文人画,从北宋中后期以后形成巨大的艺术潮流。宋代文人士大夫把绘画进一步视为文化修养和风雅生活的重要部分,出现了众多收藏家、鉴赏家和画家。这些士大夫都有精深的文化修养和书法造诣,绘画多为寄兴抒情之作,题材偏重水墨竹、水墨梅花等。其代表人物有苏轼、文同、米芾、米友仁等。宋代绘画在技法上更加精细,注重细节的刻画与光影的处理,如范宽的《溪山行旅图》,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山川的雄伟与壮美,展现了宋代山水画的严谨与精致;赵孟頫的《鹊华秋色图》,则以清新脱俗的画风,描绘出江南水乡的秀美风光,体现了画家对自然与生活的独特感悟。 《溪山行旅图》 《鹊华秋色图》 元明清时期(1271-1912年),中国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,不断吸收融合新的艺术元素,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。因元代未设画院、除少数专业画家直接服务于宫廷外,大都是身居高位的士大夫画家和在野的文人画家。他们的创作比较自由,多表现自身的生活环境、情趣和理想。山水、枯木、竹石、梅兰等题材大量出现、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画减少,作品强调文学性和笔墨韵味,重视以书法用笔入画和诗、书、画的结合。如元代画家黄公望的《富春山居图》,以淡雅的水墨技法,描绘出富春江两岸的山水风光,展现了元代山水画的空灵与深远;明代延续宋代院体画风,地方画派崛起,如代表性的“浙派”(中国浙江地区)、“吴门画派”(中国江苏省苏州地区)、“华亭派”(中国上海地区),这些画派依托繁华都市,在继承前人传统基础上,追求个人风格和地域特征。如明代画家徐渭的《墨葡萄图》,则以豪放的笔墨,表达了画家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与抒发,体现了明代绘画的个性化与情感化;清代绘画则以“四王”——王时敏、王原祁、王翠、王鉴,以及更加具有独抒个性且大胆创造趋向的“四僧”——朱耷、石涛、弘仁、髡残为代表。四僧”十分重视感受生活,观察自然,不限于临摹,以个性鲜明的艺术突破了“四王”表现的画面内容,突破了旧程式,在发挥诗歌、书法入画的效用并密切结合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上,发展了笔墨技法,像“四僧”一样在艺术上具有开拓、创新精神的还有以龚贤为首的“金陵八家”和以弘仁为首的“新安派”。人物肖像画则因欧洲传教士画家供职宫廷而融入了部分西洋画法。如清代画家郎世宁的《百骏图》即融合了中西方绘画技法,以细腻的笔触与写实的手法,描绘出百匹骏马的生动形象,展现了清代绘画的中西融合。 《富春山居图》(局部) 《墨葡萄图》 《百骏图》(局部) 二、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(一)追求“诗意的理想境界”——意境 ...
什么是“国画”?
文稿撰写:羽安 翻译校对:霜林 一、中国画发展历程概要 在中国古代,中国画被称为“丹青”。起先,古人并还没有发明出五颜六色的颜料。他们手头的颜料种类有限,主要包括铅粉、雄黄、赭石、石青、朱砂等几种。其中,“丹”(也就是红色的朱砂,代表暖色)和“青”(即蓝色的石青,代表冷色)因为色彩鲜明、对比强烈,成为古人绘画时的常用色彩。所以,古人便用“丹青”来指代图画。 (左图:山取紫金朱砂 右图:山取山西蓝铜) 中国画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的岩画与陶器纹饰。中国岩画分为南,北两大系统,南方岩画多是用矿物质颜料涂绘,以动物血或皮胶作调和剂,北方岩画则多是凿刻而成。比较重要的有内蒙古阴山岩画、宁夏贺兰山岩画、江苏连云港岩画等。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。它是在打磨光滑的陶坯上用天然的氧化铁和氧化锰作颜料进行描绘,经入窑烧制后,橙红色的胎底上形成黑、红、白等色图案的一种陶器。彩陶陶质细密,表面有光泽、彩绘不会脱落。因彩陶最早在河南渑(miǎn)池县仰韶村发现,所以这个时期的文化也称“仰韶文化”。中国彩陶以黄河中上游地区最为发达,根据时间和风格的不同,分为半坡、庙底沟、马家窑、半山、马厂等几种主要类型。彩陶既是原始人类的日常生活用具,又是新石器时代杰出的美术创造,是我们研究史前绘画的重要依据。在那个时代,先民们用简单的线条与图案记录生活、表达情感,这些原始的绘画元素为后来中国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随着社会的进步,中国画逐渐从原始的绘画形式中脱离出来,形成了独立的艺术体系。 战国时期(公元前476年-公元前221年),帛画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画的初步成熟。帛画以丝绸为载体,绘画内容丰富多样,既有神话传说,也有现实生活场景,绘画技法也更加精细。目前现存最早的帛画实物是中国湖南长沙楚墓先后出土的两幅帛画《人物龙凤帛画》和《人物御龙帛画》。《人物龙凤帛画》画一细腰长裙、合掌祈祷的贵族妇女,在龙凤的接引下向天国飞升的景象。《人物御龙帛画》画一危冠长袍,蓄有胡须、神情潇洒,侧身拥剑的贵族中年男子,驾驭舟形巨龙向天国飞升的景象。这些帛画勾线流利挺拔,其色采用矿物颜料平涂渲染,格调庄重典雅。 左图:《人物御龙帛画》 右图:《人物龙凤帛画》 秦汉时期(公元前221年-公元220年),壁画、画像石、画像砖和瓦当盛行,绘画题材进一步拓展,发展了描绘现实生活及刻画人物性格的能力,壁画、画像石、画像砖和瓦当主要以建筑装饰的形式集中呈现,主要表现神仙、墓主人生前地位的属吏与出行车马仪卫,宣扬圣贤、孝子、列女、义士等历史故事的人物画为主。山水、花鸟等元素也开始大量出现,绘画技法也更加成熟,线条流畅、色彩鲜明,为后世中国画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。 唐代(618-907年)是中国画的鼎盛时期,这个时期的中国绘画风格与当时的时代特征相吻合,富丽堂皇、雍容华贵、气象博大……绘画艺术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。唐代画家们在绘画技法与艺术表现上不断创新,人物画、山水画、花鸟画等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众多杰出画家与经典作品。如吴道子的《送子天王图》,以其精湛的线条勾勒与生动的人物形象,展现了唐代人物画的高超技艺;王维的《辋川图》,则以淡雅的水墨技法,描绘出宁静致远的山水意境,开创了文人画的先河,对后世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。 《送子天王图》(局部) 宋代(960-1279年)是中国绘画的高峰期,画家们更加注重绘画的意境与情感表达,追求“以形写神”(借助物象形态进而传达其神韵)的艺术境界。民间绘画、宫庭绘画、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,彼此间又互相影响、吸收、渗透、构成宋代绘画丰富多彩的面貌。宋代城市的繁荣和对绘画需术量的增加,出现了许多以卖画为生的民间职业画家。他们的创作具有明显的商品化性质,适应市场需求而作。宋代统治者重视绘画创作,北宋在建国之初便建立翰林图画院,以培养宫廷需要的绘画人才。宋徽宗时还曾设立画学,引入科举制度选拔培养绘画人才。因此,宋代成为中国古代宫廷绘画最为繁荣的时期。宋代重要的宫廷画家有北宋的郭熙、崔白、王希孟、张择端、李唐、苏汉臣以及南末的马远、夏主、李嵩、梁楷等。唐代出现的文人画,从北宋中后期以后形成巨大的艺术潮流。宋代文人士大夫把绘画进一步视为文化修养和风雅生活的重要部分,出现了众多收藏家、鉴赏家和画家。这些士大夫都有精深的文化修养和书法造诣,绘画多为寄兴抒情之作,题材偏重水墨竹、水墨梅花等。其代表人物有苏轼、文同、米芾、米友仁等。宋代绘画在技法上更加精细,注重细节的刻画与光影的处理,如范宽的《溪山行旅图》,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山川的雄伟与壮美,展现了宋代山水画的严谨与精致;赵孟頫的《鹊华秋色图》,则以清新脱俗的画风,描绘出江南水乡的秀美风光,体现了画家对自然与生活的独特感悟。 《溪山行旅图》 《鹊华秋色图》 元明清时期(1271-1912年),中国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,不断吸收融合新的艺术元素,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。因元代未设画院、除少数专业画家直接服务于宫廷外,大都是身居高位的士大夫画家和在野的文人画家。他们的创作比较自由,多表现自身的生活环境、情趣和理想。山水、枯木、竹石、梅兰等题材大量出现、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画减少,作品强调文学性和笔墨韵味,重视以书法用笔入画和诗、书、画的结合。如元代画家黄公望的《富春山居图》,以淡雅的水墨技法,描绘出富春江两岸的山水风光,展现了元代山水画的空灵与深远;明代延续宋代院体画风,地方画派崛起,如代表性的“浙派”(中国浙江地区)、“吴门画派”(中国江苏省苏州地区)、“华亭派”(中国上海地区),这些画派依托繁华都市,在继承前人传统基础上,追求个人风格和地域特征。如明代画家徐渭的《墨葡萄图》,则以豪放的笔墨,表达了画家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与抒发,体现了明代绘画的个性化与情感化;清代绘画则以“四王”——王时敏、王原祁、王翠、王鉴,以及更加具有独抒个性且大胆创造趋向的“四僧”——朱耷、石涛、弘仁、髡残为代表。四僧”十分重视感受生活,观察自然,不限于临摹,以个性鲜明的艺术突破了“四王”表现的画面内容,突破了旧程式,在发挥诗歌、书法入画的效用并密切结合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上,发展了笔墨技法,像“四僧”一样在艺术上具有开拓、创新精神的还有以龚贤为首的“金陵八家”和以弘仁为首的“新安派”。人物肖像画则因欧洲传教士画家供职宫廷而融入了部分西洋画法。如清代画家郎世宁的《百骏图》即融合了中西方绘画技法,以细腻的笔触与写实的手法,描绘出百匹骏马的生动形象,展现了清代绘画的中西融合。 《富春山居图》(局部) 《墨葡萄图》 《百骏图》(局部) 二、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(一)追求“诗意的理想境界”——意境 ...